ISO13485中文叫“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医疗器械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特殊产品,仅按ISO9000标准的通用要求来规范是不够的,为此ISO组织颁布了ISO13485:1996版标准(YY/T0287 和YY/T0288),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销售贸易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专用要求,为医疗器械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ISO13485:2003标准的全称是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Medical device-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regulatory)。该标准由SCA/TC22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是以ISO9001,2000为基础的独立标准。标准规定了对相关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但并不是ISO9001标准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的实施指南。
该标准自1996年发布以来,得到全世界广泛的实施和应用,新版ISO13485标准于2003年7月3日正式发布。与ISO9001,2000标准不同,ISO13485,2003是适用于法规环境下的管理标准,从名称上即明确是用于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疗器械在国际上不仅只是一般的上市商品在商业环境中运行,它还要受到***和地区法律、法规的监督管理,如美国的FDA、欧盟的MDD(欧盟医疗器械指令)、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因此,该标准必须受法律约束,在法规环境下运行,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要求在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所以除了专用要求外,可以说ISO13485实际上是医疗器械法规环境下的ISO9001。
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普以ISO 9001,、EN 46001或 ISO 13485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保证体系均以这些标准为基础。医疗器械要进入北美,欧洲或亚洲不同***的市场,应遵守相应的法规要求。
不再是ISO9001标准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的实施指南,两者不能兼容。
新标准的名称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新标准1.1总则指出,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实施经协调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法规要求。因此,本标准包含了一些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删减了ISO 9001中不适于作为法规要求的某些要求。由于这些删减,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组织不能声称符合ISO 9001标准,除非其质量管理体系还符合ISO 9001中所有的要求。
新标准0.1总则指出,本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可依此要求进行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以及相关服务的设计、开发和提供。本标准也可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本标准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技术要求的补充。
新标准只作了简要说明,也没有过程模式图。
新标准这样做的原因是,在ISO 9001标准的0.2条款中,有许多指南被认为包含在ISO/TR 14969的技术报告中。该技术报告正在制定中,旨在为ISO 13485的应用提供指南。
在新标准的1.2应用中,对删减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本标准的所有要求是针对提供医疗器械的组织,不论组织的类型或规模。
如果法规要求允许对设计和开发控制进行删减,则可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删减。这些法规能够提供另一种安排,这些安排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说明。组织有责任确保在符合
本标准的声明中反映出对设计和开发控制的删减。
本标准第7章中的任何要求,如果因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特点而不适用时,组织不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这样的要求。对于本标准中所要求的适用于医疗器械的过程,但未在组织内实施,则组织应对这些过程负责并在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说明。后者指的就是外包过程。
新标准将ISO 9001标准中的持续改进改为保持其有效性。
当前,法规的目标是质量管理系的有效性,以持续生产安全有效的产品。因此,新标准 4.1总要求要求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保持其有效性,而不是持续改进其有效性。5.1管理承诺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而不是为"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如,新标准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管理者应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而不是***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又如,新标准8.2.1的标题为反馈,而不是顾客满意。这是因为顾客满意不适合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法规目标。
这种修改与新标准促进全世界管理体系法规的协调目标是一致的。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新标准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要求。
文件控制程序(4.2.3)。
记录控制程序(4.2.4)。
培训(6.2.2)。
注:***或地区法规可能要求组织建立用于识别培训需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基础设施维护(当维护活动或缺少这种维护活动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时,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维护活动要求,包括它们的频次)。
工作环境(6.4)。
当人员与产品或工作环境的接触会对产品质量有不利影响时,组织应建立对人员健康、清洁和服装的形成文件的要求;
如果工作环境条件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工作环境条件要求和程序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这些工作环境条件;
适当时,为了防止对其它产品、工作环境或人员的污染,组织应建立对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进行控制的形成文件的特殊安排。
风险管理(7.1)。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
产品要求(7.2.2)。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设计和开发程序(7.3.1)。
设计开发策划的输出应形成文件。
采购程序(7.4.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必要时,获得形成文件的程序、形成文件的要求、作业指导书以及引用资料和引用的测量程序(7.5.1.1b)。
产品的清洁和污染控制的形成文件的要求(7.5.1.2.1)。
医疗器械安装和安装验证接收准则的形成文件的要求(7.5.1.2.2)。
服务提供活动及其验证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参考材料和测量程序 (7.5.1.2.3)。
计算机软件确认程序及灭菌过程确认程序(7.5.2.1)。
产品标识程序(7.5.3.1)。
可追溯性程序(7.5.3.2.1)。
产品防护程序或作业指导书(7.5.5)。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7.6)。
反馈系统程序,提供质量问题的早期报警,且能输入纠正和预防措施过程(8.2.1)
内部审核程序(8.2.2)。
产品监视和测量程序(8.2.4.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8.3)。
数据分析程序(8.4)。
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程序(8.5.1)。
不良事件告知行政主管部门的程序(法规要求时)。
纠正措施程序(8.5.2)。
预防措施程序(8.5.3)。
根据医疗器械的行业特点,新标准作了许多专业性规定。
1.4.2.4记录控制规定,组织保存记录的期限应至少相当于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组织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按相关法规要求规定。
2.5.5.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c)要求,"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法规要求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3.5.6.2管理评审输入增加了h)新的或修订的法规要求。
4.6.4工作环境中增加了对产品清洁、防止污染、人员健康等方面的要求。
5.7.1产品实现的策划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
6.7.2.3顾客沟通中增加了d)忠告性通知。
7.7.3.1设计和开发策划b)指出,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设计转换活动可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以确保其适于制造)。
8.7.3.2设计和开发输入a)改为,根据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并增加了e)风险管理的输出。
9.7.3.3设计和开发输出增加了应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记录(注: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记录可包括规范、制造程序、工程图纸、工程或研究历程记录)。
10.7.3.4设计和开发评审的参加者增加了其他专家人员。
11.7.3.5设计和开发的确认规定,作为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的一部分,如***或地区的法规要求,组织应实施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价。
12.7.4.2采购信息规定按照7.5.3.2规定的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 组织应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如文件和记录。
13.7.5.1.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总要求,增加了g)规定的标签和包装操作的实施,并规定"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每一批医疗器械的记录,以提供7.5.3规定的可追溯性的范围和程度的记录,并标明生产数量和批准销售的数量。每批的记录应加以验证和批准。
14.新标准增加了产品的清洁和污染的控制(7.5.1.2.1),安装活动(7.5.1.2.2),服务活动 (7.5.1.2.3),无菌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7.5.1.3)条款。
15.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增加了关于确认对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有影响的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以及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的内容。
16.7.5.3条款规定了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返回组织的医疗器械均能被识别,且能与合格的产品区分开来的要求,并对有源植人性医疗器械和植人性医疗器械规定了可追溯性的专用要求(7.5.3.2.2),对状态标识作了规定(7.5.3.3)。
17.7.5.4顾客财产的注增加了保密的健康信息。
18.8.2.1条款的标题改为反馈,增加了提供质量问题早期报警和评审生产后阶段的经验等内容,而不是ISO 9001标准8.2.1的顾客满意。因为顾客满意和顾客感知在法规中作为要求来实施都显得太主观。
19.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只有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时,才能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而没有了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ISO 9001标准8.2.4条款)这种可以例外的任何前提。
对有源植人性医疗器械和植人性医疗器械还提出了专用要求,即组织应记录检验和试验人员的身份。
20.8.3不合格品控制规定:组织应确保不合格品仅在满足法规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让步接收,且应保持批准让步接收的人员身份的记录。
21.8.5改进的8.5.1总则规定了建立并实施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的程序,以及处理顾客报怨的做法。还作出了如果***或地区法规要求通告符合规定报告准则的不良事件,组织应建立告知行政主管部门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规定。
ISO13485认证分为初次认证、年度监督检查和复评认证等,具体如下
初次认证
企业将填写好的ISO13485认证分申请表连同认证要求中有关材料报给我们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我们中心收到申请认证材料后,会对文件进行初审,符合要求后发放受理通知书(这意味着如果材料提交不全,就取得不了受理的资格,更谈不上签合同缴费了。这一点请申请认证的企业和十环认证咨询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以足够重视,以免因此影响进度),申请认证的企业根据受理通知书来与我中心签订合同。
我们认证中心收到企业的全额认证费后,向企业发出组成现场检查组的通知,并在现场检查一周前将检查组组成和检查计划正式报企业确认。
现场检查按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的要求和相对应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进行,对需要进行检验的产品,由检查组负责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样并封样,送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检查组根据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情况、产品环境行为检验报告撰写环境标志产品综合评价报告,提交技术委员会审查。
认证中心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报认证中心总经理批准。
认证中心向认证合格企业颁发环境标志认证证书,组织公告和宣传。
获证企业如需标识,可向认证中心订购;如有特殊印制要求,应向认证中心提出申请并备案。
年度监督审核每年一次。
年度监督检查
认证中心根据企业认证证书发放时间,制订年检计划,提前向企业下发年检通知。企业按合同要求缴纳年度监督管理费,认证中心组成检查组,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工作。
现场检查时,对需要进行检验的产品,由检查组负责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样并封样,送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检查组根据企业材料、检查报告、产品检验报告撰写综合评价报告,报认证中心总经理批准。
年度监督检查每年一次。
复评认证
3年到期的企业,应重新填写ISO13485认证分申请表,连同有关材料报认证中心。其余认证程序同初次认证。
随着历史的发展,ISO组织在此基础上又将此标准进行了修订,升级为ISO13485:2003。目前大多数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开始把ISO9001 2000版+ISO13485:2003版+CE认证作为一揽子解决方案来考虑。医疗器械行业一直将ISO 13485标准(中国等同转换标准号为YY/T0287)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这个标准是在ISO 9001 1994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要求制定的,也就是所谓1+1的标准。因此,满足ISO 13485标准也就符合ISO 9001 1994标准的要求。ISO 9001 2000标准颁布以后,ISO/TC 210又颁布了新的ISO 13485 2003标准(中国等同转换的YY/T 0287-200X标准正在报批)。日前,BS EN ISO 13485:201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已更新,但此次更新没有改变标准的主体内容(仅前言和附件部分修改)且仅限欧洲范围(EN标准),后续更新进程还请关注英国标准协会(BSI)。
医用无纺布介绍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采用聚丙烯(pp材质,英文名为Non Woven)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但它们是由包括化学纤维和植物纤维等在以水或空气作为悬浮介质的条件下在湿法或干法抄纸机上制成,虽为布而不经纺织故称其为无纺布。
医用无纺布产品是利用化学纤维包括聚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包括一次性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隔离衣、实验服,护士帽、手术帽、医生帽、手术包、产妇包、急救包、尿布、枕套、床单、被套、鞋套等一次性医用耗材系列。与传统的纯棉机织医用纺织品相比,医用非织造织物具有对细菌、尘埃过滤性高、手术感染率低、消毒灭菌方便、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等特点。医用非织造产品作为用即弃的一次性用品,不仅使用便利,安全卫生,还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感染和医原性交叉感染。
医用无纺布分类
医用无纺布属于医疗器械,按照医疗器械指令MDD93/42/EEC,医用无纺布大多属于I类医疗器械。
医用无纺布CE认证参考标准
MDD 93/42/EEC:2007 Medical Device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
EN ISO 10993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医疗装置的生物学评定)
EN 980:2008 Graphical symbols for use in the labelling of medical devices(医疗器械标签用图形符号)
EN ISO 14971-2009 Medical devices -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to medical devices(医疗装置.医疗装置风险管理的应用)
EN 1041-2008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manufacturer with medical devices(厂商提供的医疗设备信息)
认证模式和技术文件清单
附录Ⅶ(技术文件+警戒系统+符合性声明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自我宣告类产品(I类非无菌和无测量功能产品),在此模式下,制造商只需准备一套有助于评定产品符合MDD指令要求的技术文件,同时考虑到与该产品有关的性质和危险,制造商应建立一个系统程序(警戒系统)并保持更新,以便评价从器械生产后的阶段获得的经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改正措施。制造商在得知下列事故后,有义务立即通知主管当局:
—由于器械故障或特性或性能降低,以及标签或使用不当,而可能导致或已经导致患者或使用者死亡或其健康状况严重受损;
—由于与器械特性或性能有关的任何技术或医疗的原因,导致制造商因上述的原因,系统收回该类器械。
***制造商只需在符合性声明中宣告产品符合既定的评定程序,该模式要求的技术文件清单如下:
制造厂家及产品简介
基本要求检查表
风险分析
产品的全面描述
测试报告,适当时,产品相关的临床数据
适用的标准清单
产品标签和包装要求
EC符合性声明
企业通过认证对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员工和投资方展示其可信任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并增强客户满意度,同时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我们将继续秉承“公正、诚信、独立、权威”的方针,与时俱进,为社会各界竭诚提供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